新华社西宁6月22日电(记者薛玉斌、太阳李琳海、赛跑王金金)开着装满油料、巡山食物和设备的队穿的汽越野车,巡山队员们又要启程了
。可西从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出发,无力赛他们此行的人区目的地是被誉为藏羚羊“大产房”的卓乃湖。45岁的车拉郭雪虎是卓乃湖保护站副站长,他已记不清这是太阳第几次穿越苍茫的无人区。每次进山,赛跑对于瞬息万变的巡山天气和复杂的地形
,这位有18年工龄的队穿的汽老队员心里还是“打鼓”
。伴随着高原的可西晨光
,记者跟随队员们沿着青藏公路向卓乃湖腹地前进。无力赛这是人区6月17日拍摄的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的风光 。新华社记者 潘彬彬 摄在起伏的冻土路行进了约30公里,就能看到峻美的雪山 ,广垠的荒野,时而从车边穿过的野牦牛、藏野驴和藏羚羊让记者兴奋不已 ,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。可可西里,蒙语意为“美丽的少女”,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 ,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重要的栖息地
。藏羚羊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,每年5月至7月,待产雌性藏羚羊会来到可可西里卓乃湖,诞下新生命。打击盗猎、盗采 ,保护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是巡山队员的重要使命。“美丽的少女”——可可西里有一张多变的脸。这里一天见四季,十里不同天
,冬季最低气温突破零下40摄氏度
。即便是在夏季,可可西里也经常飘着大雪
。6月中旬 ,队员们还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冲锋衣 。这是6月17日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拍摄的一群藏羚羊。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汽车在满是砂石和冻土的路面行驶,用巡山队员的话说:“走一趟可可西里,能深切感受到骨架散了又重新装上的感觉
。”出发后车辆行进了约80公里,一大片沼泽地让车辆打滑
,方向盘不易控制 ,车身不断在泥中摇摆
,剧烈的颠簸让大家的头不断撞在驾驶室顶部。“陷车了,大家下车去挖车吧 !”郭雪虎说着
,长叹了一口气
。巡山队员们迅速跳下车
,脱掉外套 ,跪在泥中,拽出绞盘准备拖车。在海拔近5000米的地方救援,由于身体消耗大,年轻的队员们喘着粗气。这是6月17日拍摄的可可西里卓乃湖(无人机全景照片) 。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离卓乃湖越近,道路越泥泞,越容易陷车。夏季的雨雪天气和湿滑路面让救援难度增大。迎着飞溅的泥点推车,躺在泥巴地里修车
,一路走来,车和人已经与烂泥地融为一体……对队员来说,在可可西里陷车是家常便饭。巡山队员才文多杰清楚记得 ,有一次巡山返回路上,他们的车陷入沼泽,队员们在无人区困了33天
,由于食物补给所剩无几,大家每天靠半包方便面“续命”。夜晚睡在冰冷的帐篷里,都能听见远处的狼叫 。为了在夜晚来临前赶到卓乃湖保护站
,队员们加快了救援进度。“冻土融化后车更不好走了,救援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和太阳赛跑。”郭雪虎说
,巡山必须是两辆车一起,陷车后起码有个照应。6月17日在可可西里卓乃湖拍摄的落日。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一路挖,一路陷,一路前行 。约140公里的路程
,大家走了近11个小时。傍晚时分,一道晚霞铺在雪山顶上
,成群的藏羚羊沿着山梁间飞奔。郭雪虎说
:“现在再没有了盗猎者的身影,也许这就是巡山队员付出的意义
。”再过几天
,雌性藏羚羊将在卓乃湖产仔
,沿着湖区进行野外巡护
,救助受伤的小藏羚羊等更艰巨的任务还等着队员们。入夜
,寒风呼啸,保护站内点起了火炉 ,简单吃了口饭,郭雪虎接到了电话
,另外一辆进入保护站的车陷车了。拖着疲惫的身子,队员们又出发参与救援了,星空和车灯将泥泞的土地照得透亮……■举报/反馈